当前位置:主页 > 精神知识 >
精神分裂症的治疗
文章来源:未知 发布时间:2016-05-03

一、精神分裂症能“去根儿”吗?
 
     常听人说:“精神病治疗了半天,也去不了根儿。”
 
     精神病容易复发,从这个角度说它去不了根儿。但是,这种说法应该具体分析。
 
     首先,什么叫“去根儿”?“去根儿”是不是说病了一次之后,就一辈子不犯?如果按照这种说法,又有几种疾病能够“去根儿”呢?高血压、糖尿病能“去根儿”吗?感冒能“去根儿”吗?有多少人能够保证,不要说一辈子,就是一、两年之内不得一次感冒呢?人人都希望,所有的疾病都能“去根儿”,但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,这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而已。
 
    其次,精神分裂症为什么难“去根儿”?前面已经谈到,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因素很多,其中包括患者的个体素质、性格特点、家庭社会环境、治疗情况、遗传因素等等。医生的药物治疗只是这诸多因素中的一个。也就是说,不可能单纯指望医生的治疗来解决精神分裂症的“去根儿”问题,家属和社会都要为患者的康复承担责任。就好比体质弱的人容易感冒一样,如果缺乏周围人的照料、缺少营养物品的滋补,只等到感冒复发了,再请医生来治疗,那就晚了。
 
第三、怎样为“去根儿”而努力?不要把眼光只盯在治病上,而应该做长远的打算。在维持用药的同时,全面地促进患者的心理、社会康复才是“去根儿”的根本出路。这就相当于为体弱多病者强身健体,俗话说:“邪不压正”,有了强健的身体,才能抵御病魔的侵袭,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疾病“扎根”的土壤。
 
二、精神分裂症患者何时需要住院?
 
     住院治疗主要是为了保证患者及其周围人的安全,也便于医护人员随时观察病情,调整治疗方案。对于门诊患者,医生用药时往往比较谨慎,因为医生无法看到和及时处理患者服药后所出现的各种反应。患者住院后,医生就敢于加大药量,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,以加快治疗的进程。
 
     另一方面,住院治疗也有一定的弊端。患者病重时,往往对医院有强烈的抵触情绪,坚决拒绝就诊、住院。因此,常常需要哄骗、甚至强制患者住院。这样就可能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敌对情绪,引起患者与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激烈冲突。此外,精神病人的住院时间较长(一般为2-3个月,病情顽固者可长达一年半载),环境单调,这对患者的人际交往技能、学习工作能力都有很大影响,出院以后需要很长时间去重新适应社会。为此,国外用日间住院(患者白天来医院接受治疗、参加各种活动,晚上回去与家人团聚)、家庭住院(家属陪同患者住在医院里)等方式来弥补以上弊端,但在我国,开展这方面服务的医院还比较少。
 
     需要住院的情况有以下几种:1、伤人、毁物;2、自伤、自杀;3、症状丰富却拒绝治疗;4、诊断不明,需要住院观察以明确诊断;5、严重的药物反应;6、经过多种药物治疗均效果不佳,需要住院系统调药。
 
三、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多长时间合适?
 
     有人说,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治疗是三个月一个疗程。其实,精神科的药物治疗并无固定的疗程,所谓“三个月一个疗程”只是说,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的住院时间是三个月。
 
     这三个月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,可以称为“住院三步曲”。第一步是急性治疗期。患者住院之后,首先要了解和熟悉病房环境,消除其恐惧或敌对心理,还要使用较大剂量的药物,使那些过度兴奋、躁动的患者尽快安静下来。此期一般需要2-4周;第二步是完全治愈期。患者在相对安静、合作的前提下,系统地接受治疗,直至精神症状完全消失、自知力完全恢复。这是最主要的治疗阶段,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以及对药物的反应不同,此期可长可短,一般为6-8周;第三步是调药巩固期。病情达到临床痊愈之后,需要在医院里巩固2-4周,然后酌情调整药量,准备出院。在治疗阶段,药量比较大,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副作用,因此在出院之前,要尽量摸索出既能巩固疗效又能降低副作用的最佳剂量。
 
     以上所说的,是多数患者的住院治疗过程。三期之间并无严格界限,只是笼统的划分。住院时间超过三个月的患者,多数是由于在第二期里,有些症状比较顽固,长时间不能祛除,或者症状消失了,自知力却总是不恢复。
 
     国外有一种观点,主张精神病人住院的时间越短越好,只要患者冲动或者自伤的危险性不是很大,能够配合治疗了,就让他回家去服药。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,它主要是为了避免住院的“三弊”,特别是为了避免住院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损害。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,美国的精神病院已日趋减少,人们正在将有限的医疗资源从医院转向社区,即按照一定的区域将精神病人组织起来,督促他们服药,并定期组织他们参加社会活动,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。但是,这样做就需要强有力的家庭支持和社区管理,而我国的家庭支持和社会保障体系都很不健全。在这种情况下,多数家属还是希望,既然自己的患者已经严重到住院的程度,住一次院就要尽量把患者的病治好、治彻底之后,再接患者回家。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,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精神病医院也是这样做的。如果您家里的看护条件较好,也可以同医生商量,尽量缩短住院时间。
 
四、精神分裂症是不是住院时间越长,治疗就越彻底?
 
这需要具体分析。如果患者住院达到了三个月,病情仍然没好,仍然不承认自己有病,回家就可能拒绝接受治疗,此时不宜让患者出院。而换用其它药物继续治疗,能进一步提高疗效。但是,有20%左右的顽固性精神分裂症患者,目前所使用的任何一种药物都不能把他们治愈,这样的患者继续住院的价值就不大。
 
医生怎样才能知道谁是顽固性的患者呢?于主任介绍,这需要一种药、一种药地去筛选,然后再两种药、三种药合并应用,倘若病情仍无起色,医生就会无奈地把这些患者归入那可悲的20%之中。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考虑,住院治疗毕竟是有局限性的。在精神病院,这个单调、封闭的环境中,要让患者“脱胎换骨”,通过住院治疗精神状态完全焕然一新,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应付各种事情,这恐怕不太现实。有时患者家属和医生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争议。医生认为患者已经临床痊愈,可以出院了,家属却认为,患者仍然双眼发直、待人不主动、生活懒散等,认为住院时间还应该再长一点、治疗再彻底一点。家属说的这些情况可能是药物的副作用,也可能是患者在住院期间无所事事,呆懒了,还有可能就是患者得病以前的性格表现。这些都不一定要在医院里调整,况且有的情况在医院里也无法彻底调整,需要回家以后慢慢适应。
 
延长住院时间,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提高疗效,而在有些情况下则不能,家属要对住院能解决的问题、解决的程度以及不能解决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。
 
五、医生如何判断精神病人的疗效?
 
    每一位住院患者出院的时候,医生都要给他开一张诊断书,上面除注明住院时间、住院诊断以外,还要写出住院疗效。因此,家属应对医生作出的疗效判定有所了解。
 
 精神病人的临床疗效共分为四级:
 
 痊愈:精神症状全部消失,自知力完全恢复;
 
 显好:主要症状消失,自知力大部分恢复;
 
 好转:症状较住院前减少或减轻,自知力未恢复;
 
 无效或恶化:病情无变化或加重。
 
     由此可以看出,临床疗效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精神症状和自知力。对于门诊治疗的患者,家属也应该用此方法定期为患者评定疗效,以掌握病情、指导下一步的治疗。
 
      住院的最佳疗效当然是“痊愈”,稍差一些是“显好”。以这两种疗效出院的患者就是病好了,或者基本好了。如果出院疗效只是“好转”,说明治疗不太满意,患者的症状比较顽固,病情比较难治。以“无效”或“恶化”出院者几乎没有。也可能有特殊情况,比如患者出现严重的躯体疾病需要转到其它医院治疗,或者家属主动放弃治疗,拒绝继续住院等,此时医生一般要在诊断书上注明“自动出院”,即:不是医生认为患者该出院了,而是家属自己接患者出院的。
 
六、抗精神病药物会成瘾吗?
 
一般在精神科应用的药物被称作“精神药物”。精神药物共分为四大类:抗精神病药、抗抑郁药、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。这四类药物都不是固定针对某一种疾病的,而是针对症状的。比如,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抑郁情绪,也可以用抗抑郁药;躁狂患者高度兴奋时,也可以用抗精神病药;而任何一种精神病都有可能出现睡眠障碍,所以都可以用抗焦虑药。 
 
所谓“成瘾”(术语叫做“依赖”),是指一个人对某种物质的需
 
求不断增加,服用以后就感到舒服,长时间不用就会全身难受,比如烟瘾、酒瘾、毒瘾、药瘾等。在精神药物中,只有抗焦虑药(就是安眠药)可能成瘾,抗精神病药等其它三类药物是不会成瘾的。 
 
七、医生是否只是通过让患者睡觉来治疗精神病的?
 
    根据前面提到的,抗精神病药和安眠药是两类不同的精神药物,如果只是让患者多睡觉就能治疗精神病,那么,何不把这两类药合成一类呢?或者只用安眠药不就够了吗?
 
    精神病的治疗显然不只是让患者多睡觉。
 
     人脑内有很多神经递质,抗精神病药物是通过调节这些神经递质量的多少、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比例,来消除幻觉、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。大部分抗精神病药都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,患者吃药之后就想睡觉,因此才会给人以“睡觉能治精神病”的假象。而有些药物几乎没有镇静作用,甚至还有激活作用,却也能治疗精神病。
 
     在精神病学的教科书里,镇静作用是作为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介绍的,但这应该从两方面来评价。如果患者的病情较轻,可以边治疗边学习工作,此时,镇静作用就是副作用;如果患者有明显的行为紊乱、躁动不安,镇静作用就恰好起到了治疗作用。因此,在临床工作中,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具有不同镇静作用的药物
 
八、什么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锥体外系副作用?
 
    锥体外系统副作用(锥外反应)是抗精神病药最常见、最突出的副作用,也是专家们正在力图攻克的一个难题。它有四种表现形式:
 
    1.类帕金森氏综合征:表现为震颤、肌肉僵直、动作缓慢、表情呆板(面具脸)、碎步等。
 
    2 急性肌张力障碍:患者突然出现双眼上翻、或颈部歪向一侧、或下颌张开不能闭合等情况,多见于年轻的男患者。
 
3.静坐不能:表现为焦虑、坐立不安、来回踱步。
 
    4. 迟发性运动障碍:多见于长期服药者,表现为口腔周围或四肢的不自主运动,如面部肌肉抽动、下颌颤动、四肢的舞蹈样动作、捻丸样动作等,在紧张时加重、睡眠时消失。
 
迟发性运动障碍不仅造成患者的主观痛苦,而且可能持续存在,甚至伴随终生。所以,一定要高度重视。此种副作用常与类帕金森综合征并存,且往往被其掩盖,在减药或停药时,才显露出来。处理方法是缓慢减药或停药,停用安坦,同时口服安定、非那根或小剂量氟哌啶醇,也可以静脉输液。总体来说,目前对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治疗效果不甚满意,也就是说,迟发性运动障碍一旦出现,很难完全缓解,因此要注意预防——在治疗中尽量避免频繁换药、剂量过大或快速增减药等。
 
九、为什么很多精神病患者都要服用安坦?
 
    安坦不是精神科的治疗药物,而是对抗锥外反应的药物。以上介绍的前三种锥外反应均可以用安坦对抗,一般用2mg(1片)每天2-3次,最多可加至4mg(2片)每天三次。特别是急性肌张力障碍,发作突然,患者痛苦难忍,此时家属不必惊慌,立即给患者口服2片安坦,十几分钟即可缓解。但是,请家属切记,安坦不能缓解、反而还会加重第四种锥外反应——迟发性运动障碍。因此,如果医生确诊患者已经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,就应立即停服安坦。
 
     关于安坦的使用,医生们有不同的看法。由于大多数传统的抗精神病药都有锥外反应,它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,增加患者对服药的抵触心理。很多医生习惯于预防性使用安坦,即:在患者开始服用抗精神病药时就同时服用安坦,目的是防止锥外反应的出现,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,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。而有的医生则主张,安坦本身也有副作用,它可以加重患者的口干、视物模糊等副作用,更重要的是,安坦会加重迟发性运动障碍。因此,这些医生只在锥外反应已经出现,且患者难以耐受的情况下,才使用安坦。
 
    综合上述两种意见,使用安坦应注意以下问题:
 
    (1)  根据抗精神病药的品种来选择:对于锥外反应轻微的抗精神病药,如氯氮平、舒必利、维思通等,可以不必预防性使用安坦。
 
    (2)  根据治疗的不同阶段来选择:在急性治疗期,抗精神病药的剂量较大,出现锥外反应的可能性也大,此时可以短期预防性使用安坦。而在维持治疗期,抗精神病药已减至维持量时,就要及时减少或停用安坦。
 
    (3)  根据患者的躯体情况选择:对于老年、躯体情况较差、对药物较敏感的患者,可以预防性使用安坦,而对于其他患者,则应酌情使用安坦。
 
    (4)  减少安坦的用量:应尽可能地摸索出能预防锥外反应的安坦最低剂量,从2mg每日两次开始,如果不够,再一片一片地加量,直到找出适宜剂量为止。有的患者出现锥外反应是有时间规律的。比如,有的用长效针剂治疗的患者,只在打针后的第2、3天出现锥外反应。对这样的患者,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这两、三天内预防性服用安坦,而其它时间则不用。
 
    用其它药物替代安坦:安定、非那根等药也有治疗锥外反应的作用,可以用它们与安坦交替服用,来防止锥外反应的出现。
 
十、抗精神病药还有哪些其他的副作用?
 
    1 过度镇静  多数抗精神病药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困倦、乏力等症状,即使患者服药之后睡眠增多,对身体也没有多大伤害,但如果患者边服药边工作,则要千万注意安全,避免出现事故,特别是不要操作机器、驾车等。
 
    2药源性焦虑、抑郁  少数患者在服药治疗期间,出现烦躁、无故发脾气、坐立不安、情绪低落等表现。请家属注意,这不一定是病情所致,而有可能是药物的副作用造成的。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很难鉴别,家属最好及时把情况告诉医生,以便对症处理。
 
     3. 体位性低血压  有些患者在突然站立、特别是睡醒觉,刚刚起床的时候,出现头晕、眼前发黑,这种现象叫做“体位性低血压”——由于身体的位置变化而导致的低血压。出现这种副作用时,一定要嘱咐患者缓慢起床、缓慢站立,特别是夜间起床去厕所时,应打开灯,扶着墙或家具行走,以免摔伤。
 
    4. 肝脏损害  多表现为单项转氨酶升高,患者多无不适感,可给予肝泰乐、维生素C等保肝药物,并每月化验肝功能。这种副作用在减药或停药后大多可以消除。
 
    5. 血液系统损害  多数抗精神病药可能造成血液白细胞下降,因此应每月化验血常规(服用氯氮平时,应1-2周化验一次)。如果发现白细胞低于4000/mm3,应立即停药,给予升白细胞的药物,如利血生、维生素B4等。
 
    6. 内分泌系统损害  可出现体重增加、溢乳、月经紊乱、性欲减退、阳痿等,这些副作用也是可逆的,必要时减药或换药。另外,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血糖增高近年来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,此类副作用以氯氮平和奥氮平最为严重。
 
    7. 抗胆碱能副作用  表现为口干、便秘、排尿困难、视力模糊等,可用舒雅乐、通便灵、针灸等对症治疗。
 
    8. 皮肤过敏反应  皮肤散在性丘疹,以面部、手部等暴露部位多见,可给予扑尔敏、维生素C等抗过敏药。一旦确定为药物过敏,应立即停药,并且以后禁用此种药物。看门诊时,家属应把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告诉医生。
 
十一、如何看待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?
 
    应当承认,精神病的治疗现状目前还是相当落后的,它表现在,治疗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、治疗的手段也不够多样、药物的副作用很多,而且有些是很严重的副作用。从家属的角度讲,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家人患精神病,但既然已经被医生确诊为精神病了,就必须正视这样一种治疗的现状,任何怨天尤人、讳疾忌医、犹豫不决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。
 
     由于害怕西医治疗的副作用,家属们就千方百计去寻找其它治疗方法。各种宣传媒介也时有报导,用中药、针灸、气功等方法治疗精神病,但对这些方法,目前尚缺乏科学的评价,只有电针、生物反馈治疗等对稳定情绪、改善睡眠有所帮助,却难以治疗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。对那些街头广告上宣称的“祖传秘方”、“一次包好”等把戏,更不可轻易相信,否则,时间、金钱的损失事小,延误了病情事大。
 
    治疗中出现各种副作用,这确实是令人担心和头疼的事情,但是在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时,也只好接受它。这就好比外科手术一样,在人身上开一刀,用人为的创伤来治疗疾病,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高明的、也是很残酷的方法。既然人们能够普遍接受外科手术这种治疗方法,那么,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!
 
    在具体的治疗当中,首先,要选择既有效、副作用又轻的药物,并摸索出最低的有效剂量;其次,在服用某种药物治疗时,家属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该药各种可能的副作用,密切观察,尽早发现,及时处理;最后,要区别副作用的轻重,既不要让轻型的副作用影响治疗,更不能忽视严重的副作用。
 
总之,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的过程中,完全不出现副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我们能做的只能是,在思想上接受、在行动上小心,力求把副作用降低到最小。
 
十二、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有哪些?
 
    目前用于治疗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主要分为二大类。第一类为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,包括氯丙嗪、奋乃静、氟哌啶醇、舒必利、泰尔登、甲硫达嗪、五氟利多等药物。第二类为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,也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,包括利培酮、奥氮平、奎硫平、氯氮平、阿立哌唑等。前者主要是对阳性症状疗效肯定,价格便宜,但副作用较大,包括过度镇静(如氯丙嗪),锥体外系反应(如氟哌啶醇、五氟利多等),服药片数多,剂量难于掌握,往往影响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社会功能的恢复。后者对阳性症状、阴性症状都有疗效,除氯氮平外,副作用相对小,较少过度镇静作用(如利培酮),使用方便,但价格较贵。专家建议,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,应尽可能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,这更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。但是如果经济上不能承受,也可选用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。
 
    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双重性,既有独特的疗效,又有较严重的副作用,特别可以引起致命性的粒细胞缺乏和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。因此,多数专家不主张将氯氮平作为精神分裂症的首选治疗药物,而是用它来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。
 
    抗精神病药还有一些长效针剂,如,氟癸酯(氟奋乃静癸酸酯,FD)、安棕酯(哌普噻嗪棕榈酸酯)、哈利多(氟哌啶醇癸酸酯)、高抗素针剂(氯噻吨癸酸酯)、复康素针剂(三氟噻吨癸酸酯)等。
 
    长效针剂的优点在于作用时间长,急性期治疗可以每周一针,恢复期可以每2-4周一针。用长效针治疗方法简便,可免除患者每天服药的烦恼,而且镇静作用弱,适合康复期患者的维持治疗。长效针剂的缺点在于,药物排泄缓慢,有蓄积作用。在治疗初期,副作用较少,但打过几针之后,由于药物的蓄积作用,就可能出现以锥外反应为主的副作用。此时即使停药,副作用也还会持续数周,甚至数月。
 
十三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应注意哪些原则?
 
1、缓慢加减药量: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突然增加或减少,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。对于首次发作的患者,加药更要慎重,7-10 天加至治疗量。对于反复发作、长期用药的患者,加减药的速度可以酌情加快,具体用法应严格遵照医嘱执行。 
 
    2、年龄因素:儿童或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,一般应减半服用。 
 
    3、躯体情况:不同的药物对心、肝、肾等主要脏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。如果患者以前或者正在患有某种躯体疾病,应尽可能详细地告诉医生,以帮助医生选择药物的品种和剂量。 
 
    4、系统用药:要把每一种药物用足剂量、用足疗程,不要频繁换药。 
 
    每一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剂量都有一个范围,例如氯丙嗪的治疗量一般是 300-600 毫克/天,奋乃静是 20-50 毫克/天。低于此剂量,治疗的效果不充分,高于此剂量不仅疗效甚微,还会给患者增添更大的副作用。所谓“足剂量”,就是要将药物加到治疗量的上限,如果疗效仍不满意,才可以换用其它药物。也就是说,氯丙嗪不能只用到300毫克/天,发现疗效不好就换药。当然,如果氯丙嗪用到300毫克/天病情就治愈了,也就没有必要再加到600毫克/天了。 
 
    每种抗精神病药的疗程是 6-8 周。所谓“足疗程”,是指一种药物必须用足 6-8 周,才能宣布此药对该患者无效。如果只用两周,见到病情无改善,就匆忙换药,这是很不明智的。频繁换药不仅对病情不利,还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。 
 
    5、单一用药与合并用药:医生们对于单一用药好,还是合并用药好有不同的看法。有的医生喜欢合并用药,认为药物的合理搭配使用,可以使每一种药物用其所长、避其所短,还可以减少每种药的用量,降低副作用。例如,氯氮平的镇静作用较强,而舒必利有一定的激活作用,因此白天服舒必利有助于患者参加活动、料理生活,晚上服氯氮平又可帮助患者睡眠,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药物搭配方式。但是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病,那就是医生无法判断究竟是哪种药物在起主要的治疗作用。这样用药时,如果患者的病没好,该把哪种药加量?或把哪种药换掉?如果患者的病好了,需要减药维持,该减何种药?如果患者出现了副作用,是哪种药造成的?这些情况均不得而知。
 
    因此,权衡利弊,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单一用药。将一种药用足剂量,用足疗程,如果效果不好,再换另一种药。几种药用过之后,如果仍不见效再考虑合并用药。这种用药方式的优点在于,医生时刻掌握着治疗的主动权。由于影响因素单一,加大药物剂量时就比较有把握,并可以有针对性地观察药物副作用,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品种和剂量。从长远来看,这种用药方式也有利于判断此患者对何种药物敏感,对何种药物不敏感,以便病情痊愈之后有的放矢地维持治疗。 
 
   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,不是所有合并用药的患者都是不好治的患者。有的患者服用某种口服药时,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,但未达到痊愈。将此药加至最高治疗量仍无济于事,却又弃之可惜。此时常用的办法是,在继续服用该药的同时,合并一种长效针剂。这种口服与针剂结合、长效与短效并用的方法,目前已被普遍采用,而且患者也乐于接受。 
 
     6. 治疗作用与副作用的关系:吃药就是为了治病。但是,药物都有副作用。这是一对矛盾,它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。解决好这对矛盾的关键是,应该抓住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。 
 
    在疾病的急性期,主要矛盾是如何最快、最有效地控制症状。加药一定要坚决,即使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也在所不惜。比如,氯丙嗪用到400毫克/天时,患者出现了口干、便秘、头晕、嗜睡等副作用,这些都属于轻微的副作用,如果此时症状控制不满意,就可以继续加量。即使患者由于氯丙嗪的过度镇静作用,整日昏昏欲睡,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卧床不起,但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(血压、脉搏、呼吸等)平稳,各项化验指标无严重异常,就不应该因为这些副作用而影响原订的治疗方案。 
 
    当然,如果患者出现某些严重的副作用,则不得不减药、或者换药。这些严重的副作用包括:(1)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,患者很有可能因此而摔伤;(2)严重的吞咽困难,表现为喝水发呛、大量的食物含在口中,难以下咽;(3)药源性癫痫大发作;(4)血液中白细胞进行性下降;(5)出现过敏性皮疹;(6)内脏功能的严重损害等。 
 
    在疾病的康复期,主要矛盾是让患者在巩固疗效的同时,积极参加各种活动,因此要高度重视药物的副作用。比如,患者早晨犯困,起不来床;面部表情呆板、脖子发僵;口水过多,一说话就控制不住地流下来等。这些在急性治疗期可以不予以重视的副作用,在康复期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和学习工作,因此一定要尽量避免。 
 
总之,在治疗期,要全力以赴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;而在康复期,则要注重减轻副作用,尽可能使患者免除服药的困扰,过正常的生活。
 
    7、关于维持治疗:有研究表明,精神分裂症复发率最高的时期,是在病情治愈后的 1-2 年之内。因此,精神分裂症患者至少要维持用药 2年,而且患者的病程越长、复发的次数越多,需要维持治疗的时间就越长,有三次以上发作者,恐怕就需要终生服药了。当然,如果患者的病情呈慢性迁延的趋势,一直未达到痊愈,也就无所谓几次发作了,这样的患者也需要长期维持治疗。 
 
    维持治疗的药量一般为治疗量的2/3到1/4。维持剂量的差异很大,原因是它的影响因素很多,要考虑患者的病程长短、治疗难易、副作用、遵嘱性(又称依从性,用来说明患者是否遵从医嘱服药)、个体差异等,将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,才能找出最佳的维持量。 
 
从理论上说,维持量应该是能够巩固疗效、防止复发的最低药量。
 
但是,谁也无法确定,对于一个具体的患者来说,这个剂量到底是多少。这就好比花钱买彩电,最好是能够用最少的钱买到最称心的彩电。买便宜的,怕质量不好;买贵的,又觉得自己亏了。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,只有等到把彩电搬回家,看上两年以后才能得出结论,可是到了那时,一切就都晚了。维持量的选择也是一样,多吃两片,出了副作用,患者亏了;少吃两片,万一病情复发了,追悔莫及。这就需要医生的经验,以及他对患者全面情况的掌握。对适宜维持量的摸索可能需要很长时间,这就要求患者定期复查,详细向医生介绍情况,以便于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。 
 
    对维持用药的要求是:一要有效,二要副作用少,三要用法简便。
 
 目前普遍采用新型抗精神病药作为维持治疗,长效针剂也符合上述三个要求,可以作为维持用药
 
十四、心理治疗能治好精神病吗?
 
    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,治疗患者的心理、情绪和行为问题。心理治疗的基础是患者有强烈的求治愿望,积极配合治疗,医患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关系。心理治疗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改变症状,而在于帮助患者去认识自己的心理或人格缺陷,并付诸行动,可以矫正。因此,患者是心理治疗中的主体,医生只是协助者或指导者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。 
 
精神病人在急性一期,显然不具有以上特点,他们拒不承认自己有病,拒绝任何治疗。所以,此时心理治疗是难以进行的。另外,从精神病症状的特点来看,幻觉、妄想是不可能被说服的,因此,精神病最根本的治疗办法是药物,而不是心理治疗。
 
但是,在恢复期,患者能够同医生建立良好的关系,要求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,心理治疗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。 
 
    心理治疗必须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部分。它不但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症状、提高自知力、增强治疗的依从性,也可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,促进患者与社会的接触。如行为治疗有助于纠正病人的某些功能缺陷,提高人际交往技巧。家庭治疗使家庭成员发现存在已久的沟通方面的问题,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,简化交流方式  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精神病基本知识
  • 您也许对下面的文章也感兴趣:
    Copyright@2000-2008 All right reserved
    版权信息: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 蜀ICP备19002359号-1